2011.7.13 今天是坐船比坐車還要久的一天。
往三峽人家路上,三峽大學藝術團團長劉川,也是大家口中的"川姐",為大家高歌一曲
今日走的順序是:胡金灘碼頭→龍進溪碼頭→明月閣碼頭→索道碼頭→楊家溪碼頭,最後再坐回到胡金灘碼頭
三峽人家風景區位於長江三峽中最為奇幻壯麗的西陵峽境內,三峽大壩和葛洲壩之間,跨越秀麗的燈影峽兩岸,面積14平方公里。
三峽人家石牌之美,美在“灣急、石奇、穀幽、洞絕、泉甘”,它包括龍進溪、天下第四泉、野坡嶺、燈影洞、抗戰紀念館、石牌古鎮、楊家溪漂流等景區,其旅遊內涵可以用“一二三四”來概括,即:一個館(石牌抗戰紀念館),兩個特別專案(三峽人家風情專案和楊家溪軍事漂流專案),三個第一(三峽第一灣——明月灣、中華第一神牌——石權杖、長江第一石——燈影石),天下第四泉——蛤蟆泉。
其中三峽人家風情項目又分為水上人家、溪邊人家、山上人家、今日人家。
古往今來,曆代文人騷客寫下了許多優美的詩文,如唐代李白,北宋歐陽修、蘇轍、黃庭堅,南宋陸遊,清代張之洞,還有現代大詩人郭沫若等等。
詩人們用他們的靈性之筆,或寫三峽人家,或寫櫓聲帆影,或寫蛤蟆甘泉,或寫青山飛瀑,或寫秀峰奇石……讀了這些詩篇,恍若身臨其境,飽覽了三峽人家石牌的神奇景色和濃郁風情。
古時「三峽縴夫」浮雕
專業導遊,大陸萌萌,向晌昀...向導!
這是什麼情形 XDD
明道版「泰坦尼克」
江邊風很大我知道!
大冒險之KISS篇
從江上看胡金灘碼頭
這兩位根本就是夫妻臉嘛!
幾艘古代的帆船,烏蓬船。過去它是峽江最重要的交通工具,也是三峽地區古老滄桑的歷史見證。
過去,峽江一帶灘多水險,暗礁密佈,航道險惡,加之沒有現代化的動力設備,在江上行船則極其艱難。為此三峽人充分利用聰明才智,設計了風帆,巧借自然之力,利用風力推動船隻前行。順水順風時,升起風帆,利用風力鼓動風帆帶動船隻前進,則可安全順利到達目的地,成語“一帆風順”即由此而來;逆水行船時則要降下風帆,利用人力拉動船隻前進。一邊用人在船上推橈,一邊用人在江邊拉纖,兩方齊心協力,才能讓船隻前進。由此船工拉縴便應運而生,成為三峽地區獨具特色的風景線。
峽江兩岸的峭壁和江灘的礁石,上面一道道深邃而光滑的石糟,那是縴夫們拉纖時的纖索勒刻下來的,那是一代一代峽江人留下來的生活的痕跡。
“可憐牽船人,水濕半頭褲,一步千滴汗,雙手攀石路。”
“三尺白布四兩麻,腳蹬石頭手扒沙。一步一滴辛酸淚,恨得要把天地砸。”
這是流傳在三峽地區的歌謠,是峽江縴夫自己的呐喊。
長長的纖繩勒在縴夫赤裸的背,拉動著飄搖在波濤中的木船,江帆拉斷了桅杆,船工手中的櫓也折斷了,船卻依舊在灘前的急流中徘徊,有時乘船的旅人不得不舍舟登岸,踏上遙遠而坎坷的縴道,伸出手去拉一把縴繩……
沒有人考究這歷史有多長,有了長江,有了舟楫,拉縴也許就相伴而生了,這勞動的習俗就沿襲下來。峽江人那執著頑強的抗爭精神足可與高山峽谷媲美。
在龍進溪水與長江的交匯處,幾隻古帆船迎風而立,小漁船撒開了漁網,初峽亭精巧別致,在近溪的一邊,一道水壩已築起,截住了清幽的龍溪水,使溪水抬高了1-2米,溪水碧綠,林木蒼翠,斑駁滄桑的龍溪橋橫跨其上,幾隻小漁船靜靜地泊在橋下,“龍溪橋下春波綠,曾是驚鴻照影來”,如夢似幻,令人如癡如醉。
龍進溪,她是三峽人家風景區最具風情的景區之一。溪口一座青瓦長廊石橋,掩映在搖曳的枝葉中,襯托出一種古樸幽深的意境。橋下一灣清水,清澈見底,波平紋靜,目之所視,溫順如處。
正對溪口的江北山崖上,一條帶狀石嶺從山頂蜿蜒而下,快臨江時向上高高翹起,活象一條巨龍,而看那龍頭所向,似要跳進南岸的清溪,回巢歇息去了。龍進溪因此而得名。
世世代代生息于峽江的人們,以一種靠山吃山、靠水吃水的執著,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生存方式和勞動習慣,這其中最具特色的便是漁民的家了。許多三峽人祖祖輩輩生活在船上,常年以打魚為生,在水上流動,和風浪搏擊,與漁船為伴,形成了“水上人家”。現在漁民生活雖然改善了,但這種古老的習俗卻長久地保存了下來,年輕一代仍然撒網捕魚,風裡來雨裡去,延續著這種古老的漁文化。
傳統的峽江吊腳樓點綴於青山綠水之間,久違的古帆船、烏蓬船靜泊于碧波清溪之中,江面上悠然的漁家在撒網打魚,溪邊少女揮著棒槌在清洗衣服……
水上人家、溪邊人家、山上人家,今日人家,一幕幕景致如畫,千百年流傳不衰的習俗風情更是體現著峽江人民的質樸好客。
沒帶ND鏡,只能用f32曝1/8秒...
龍進溪兩岸山坡林木蔥籠,藤蔓交雜,兩百多隻猿猴,分成幾個部落,它們往來嬉戲,猿聲陣陣,給清幽的溪穀增添了幾分生機。
沿著小路向溪穀深處前進,“曲徑通幽處,溪邊草木深”,兩岸植被繁茂,鬱鬱蔥蔥,花香撲鼻,溪流碧波蕩漾,清澈見底,嫵媚多情。
前面的溪谷中,幾塊巨石橫臥溪水中,一左一右,正好守住了溪谷,在龍門之前的一塊岩石上,有一條形似鯉魚的天然小魚,頭朝溪裡,奮力跳躍,好象要跳過龍門,到三峽人家去作客,故叫“鯉魚跳龍門”。
千古之謎-懸棺
根據傳說,在兩千多年前,在三峽秀美的山水間,居住著一個神奇的民族—巴族。巴族主要分為廩君蠻和板楯蠻。廩君蠻的首領是巴王,板楯蠻的首領是羅王。他們與三峽地區最美麗的女人鄂水娘從小一起長大。主戰派巴王與秦國軍隊抗擊十幾年,最後兵敗退守到三峽人家。秦國人妄圖消滅巴族,採取以夷制夷的策略,利用主和派的首領羅王來圍攻巴王。鄂水娘得知情況後,趕到巴王寨通風報信。當羅王為了愛情圍攻巴王寨時,巴王身負重傷,鄂水娘於是假裝背叛巴王,和羅王一起撤軍回營。鄂水娘趁著與羅王成親的機會,親手殺死了羅王。為了證明巴王的清白,鄂水娘又引頸自殺。羅王的弟弟認為這是巴王的陰謀,再次帶兵圍攻巴王宮,形勢十分緊急。巴王得知羅王和鄂水娘的死訊後,悲痛欲絕,大徹大悟,他登上城堡,勸告族人們不要自相殘殺,否則會亡國滅種。同時,他又號召巴族要順應時勢,與秦人融合,以達到為天下而和的目的。說完,他毅然割下自己的頭顱,以死去喚醒民族的和解。巴王死後,兩支族人捐棄前嫌,融為一體。他們用最隆重的懸棺葬禮,將巴王、羅王、鄂水娘埋在龍進溪的懸崖上。最後一個巴王死了,最後一個巴人部落消失在煙雨濛濛的三峽之中。他們一部分融為漢人,一部分成為土家人。這就是一個愛情、一場戰爭、一個淒美的傳奇;一個生和死、戰與和的人生哲理。
走回聽泉閣,正有一場土家傳統婚禮正進行著
《採茶詞》明.高啟
雷過溪山碧雲曖,幽叢半吐槍旗短。
銀釵女兒相應歌:筐中摘得誰最多?
歸來清香猶在手,高品先將呈太守。
竹爐新焙未得嘗,籠盛販與湖南商。
山家水解種禾黍,衣食年年在春雨。
這上面寫的是白居易,也少了最後的兩句... 就有待考證啦 XDD
古代與今日
此時已近中午
這兩隻大概也是出來覓食的 (笑)
三峽人家「時光索道」(纜車)
飯後就搭著纜車上山
一個車廂只能座兩個人,上車時還是被"推"進車廂的...
瑞玲姐跟撒利↑
這個有車廂還好,三峽大壩那有個纜車就是一張鐵椅而已...
跳拍是一定要的~
長江第一石—燈影石
四塊兀立山巔的奇石,酷似《西遊記》中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形象,每當夕陽西照,晚霞映襯峰頂時,遠遠望去,它們仿佛燈影戲幕上的人物造型,惟妙惟肖,“燈影石”即由此得名。當年郭沫若先生遊歷燈影峽時,曾題詩讚歎:“唐僧師弟立山頭,燈影聯翩豬與猴”。燈影石中最負盛名的是沙僧石,被譽為“萬里長江第一石”。它矗立在懸崖絕壁之巔,呈蘑菇狀,重達100餘噸,底部的承重截面僅200余平方釐米,平均每平方釐米承載近半噸的重量,堪稱世界奇觀。
三峽第一灣—明月灣
俯望長江,它就像一條銀色巨龍,奔騰而來,在此向左急轉110度改向東去,形成一個巨大的月牙形,狀如一灣明月,東流而去。長江在三峽地段193公里的流程中左彎右拐,迂迴曲折,但變化最大的卻在石牌,因而這裡被稱為「長江三峽第一灣」。兩岸峰奇巒秀,絕壁高聳,瀑飛泉湧,林木蔥蔥,山水泉林相映成趣,相得益彰。遊船在灣中行駛,彷彿徜徉在山水畫廊之中,時而絕壁阻塞,時而峰迴水轉,當年郭沫若先生游三峽經過此灣時不由發出「山塞疑無路,灣回別有天」的感嘆。
邀月亭,因李白著名詩句「舉杯邀明月」而得名,在高高的涼亭上擺上一壺美酒,舉杯向上,邀請明月,與山下的明月灣相對,變成了奇妙的美景。沉醉在江天一色的美景裡,不是天堂勝似天堂。
石令牌
這兒生態也是很豐富的~
巴王宮
一個用石頭和泥土建成的寨子,一個用巨石和原木壘成的城堡,它記錄著一個民族從發展壯大到衰落的歷史,一個部落首領燦爛的生命歷程。這裡房前屋後雞犬相聞,鴨鵝嬉戲,古老的農耕稼柞用具一應俱全,屋頂炊煙裊裊,屋內茶香泗溢臘味滿堂。
演武
古巴人出自河谷山嶺,川東鄂西有大巴山、巫山、武陵等山脈,連亙數百里。懸谷峽谷、河流縱橫的自然環境,使巴人個個擅長操舟狩獵,狩獵和捕撈活動。正是由於巴人勇猛善戰,才能在爭霸的嚴峻形勢下,以「方國」亦稱王。
回首眺望邀月亭
三峽大學最高樓-水電樓前合影
青年樓,藝術團團部內
正進行著兩岸的文化交流
- Aug 08 Mon 2011 15:10
[遊記] 湖北荊楚情 Day4 - 2011.7.13 [ 宜昌 - 三峽人家 ]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